化工厂、能源厂、煤矿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内容是什么?意义又在哪里呢?
今天小编来分析双重预防机制对于化工行业的必要性。
新版《安全生产法》自2021年9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被行业称为“史上最严安全生产法”,被生产经营单位认为“安全生产违法成本达历史最高”,可见我国党和政府在安全生产领域以人为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的决心和勇气。其中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被写进新安法,构建风险和隐患双重防火墙成为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责任,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被写进新安法,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成为高危行业领域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强制保险。从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现状、事故预防内在逻辑和事故致因原理层面来看,可谓有的放矢,意义重大。
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条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确保安全生产。”
第二十一条要求:“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一)建立、健全并落实本单位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五)组织建立并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双重预防机制作为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系统化的牛鼻子,在全国各地被掀起风险隐患双预防的热潮。
未按规定构建双重预防的企业,当心被罚!
2021年9月28日,甘肃省临夏州应急管理局执法人员在对甘肃某能源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执法检查时,发现该公司主要负责人张某存在以下问题:
1. 未建立健全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2. 未组织制定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3. 未组织制定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
4. 未组织建立并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
5. 未组织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
以上行为违反了《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临夏州应急管理局根据《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并结合自由裁量,责令该公司主要负责人张某限期改正,并作出罚款人民币5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2021年10月21日,江苏省淮安市应急管理局安全生产监察支队联合盱眙县应急管理局执法人员对淮安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执法检查时,发现该公司主要负责人万某红存在以下问题:
1. 未建立健全并落实本单位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2. 未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3. 未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
4. 未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5. 未组织建立并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未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未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6. 未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上述行为违反了《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淮安市应急管理局根据《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并结合自由裁量,责令该公司主要负责人万某红限期改正,并作出罚款人民币4.5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如何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这七步请收好
第一步:辨识风险
第二步:确定等级
第三步:清单建立
安全风险辨识、评价清单示例
第四步:管控措施
1. 按照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等类型制定控制措施。
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填写示例
2. 制定管控措施时按照消除、替代、降低优先顺序进行考虑:
(1)停止使用危害性物质,或以无害物质替代;
(2)改用危害性较低的物质;
(3)改变工艺减轻危害性;
(4)限制危害;
(5)工程技术控制;
(6)管理控制;
(7)个体防护;
(8)其他。
第五步:警示告知
风险分布图
风险告知牌示例
第六步:动态预警
第七步:应急管理
如何开展隐患排查治理
这八步请收好
第一步: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
第二步: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规章制度
规定组织实施的部门及职责分工,排查范围、内容、方法和周期,事故隐患的排查、登记、报告、监控、治理、验收各环节过程管理及档案等要求。
第三步:风险识别和事故隐患排查重点部位的确定
1. 在风险辨识、评价基础上,通常将风险等级较高的部位确定为事故隐患排查重点部位。
2. 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18),判定为重大危险源的部位,确定为事故隐患排查重点部位。
3. 建立事故隐患排查重点部位台账,经主要负责人批准。
第四步: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和常态化的事故隐患排查
第五步:事故隐患分类、分级和公示、上报
1. 事故隐患分类方法
2. 事故隐患分级方法
3. 事故隐患公示
4. 事故隐患上报
第六步:事故隐患治理方案措施及其实施
1. 编制治理方案、治理措施,治理方案包括下列要素:
小型、微型单位可根据单位实际情况简化。
第七步:事故隐患治理的验收和效果评价
1. 评价事故隐患治理的有效性,确认是否能有效防止事故隐患再次发生。
2. 记录参加验收的部门、人员、验收日期、验收结论等。
3. 验收人员签字。
第八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台账及统计分析
1. 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台账。